扶持大学生提供公益查重
                                       学术交流一站式服务平台!
论文查重团购区
  • 知网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知名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PaPer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外语/小语种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其它品牌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高校论文排板模板查重
新闻详情

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差异有哪些?

发表时间:2021-05-17 22:07作者:paperuser来源:中国学术交流论文查重团购网网址:http://www.paperuser.com

  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差异有哪些?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抽象的要素,当然,这些要素不是很全。比如,在我们的实验室,关于论文选题的测量有17个通用的指标,还有一些不是通用的指标。比如,除了每个专业不同的选择类型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指标。关于17个通用的指标,我们已经抽象出一部分了。学位论文不忌讳主观,但是期刊论文特别忌讳主观,它强调的是客观。学位论文可以写成一篇赏析式的、评论式的文章,但是期刊论文一定要写成一篇有反思、有思辨的文章,而不能写成一篇评论式的文章。学位论文可以是一篇私人性质的文章,但期刊论文中的研究对象和所讨论的话题一定要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如果研究主题的专业性非常强,发表的难度就会变大,因为期刊论文的本质决定了它倾向于公共性的选题。

books-1605416_1920.jpg

        如果是综合性期刊,它可能会比较喜欢超越某一个学科的选题,比如,一个社会性的现象。如果是一本专业杂志,比如,音乐学、美术学、艺术学的大类杂志,也会接受一些有一定专业性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在你所属的学科内部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如果你的选题在学科内部引不起大家的兴趣,那你这篇论文的发表难度就会变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指标持有疑问。在这里,我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期刊论文的选题倾向于公共性的选题,而不是过于私人化的选题,因为“学术期刊不是学术,学术论文也不是学术;学术论文是论文,学术期刊是期刊”。在我第一次发表这个观点时,很多人都觉得很可笑,心想这不是废话吗?但仔细想想,在你的印象中,学术论文真的是论文吗?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学术论文是学术而不是论文,很多人都分不开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差别,都存有这种认识误区,所以我会把这两句有点可笑的话拿出来讲:学术论文是论文,学术期刊是期刊。

startup-594126_1920.jpg

         比如,我们一说某学术期刊,你是因为它是一个期刊而关注它,还是因为学术的因素而关注它?实际上,如果你把一个学术期刊认定为一种学术,把学术论文也当成一种学术,这是会影响论文写作的,也会影响论文的投稿。因为你没有认识到学术期刊的本质。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媒介,我一说大家都懂,但是,大家有没有这样去认识?学术期刊的本质不是学术而是期刊,期刊的本质是媒介,媒介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我们讨论的报纸、讨论的网络都是媒介,新闻学中经常讲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就是媒介的本质。这样来理解可能不太好,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媒介的本质其实还是非常阳光、非常积极向上的。但由此切入可以启发我们,让我们理解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媒介,它就会具有媒介的天性,你要是能闹出事儿来,那你的这篇论文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篇好论文。比如,你的论文发表以后,你所在领域的大专家都拍案而起,与你争论一番,那么,你的这篇论文马上就能出名了,这是我们把这个道理推到极致来讨论。比如,你的论文一发表,你们领域里面的五位大专家纷纷发表论文反对你的观点,那么,你这篇论文的影响力一下就会变大,学校可能马上就会请你开讲座,讲一讲你是怎么把这些大专家激怒的。因为在学术论文中,有一种类型叫作争鸣式的写法,你可以反对别人的观点,也可以让别人反对你的观点,这是一种论文的写法。

  我们刚刚是从媒介本质的方面解释了学术期刊为什么喜欢公共性强一点的论文选题,为什么不喜欢高度专业的论文,原因就在于学术期刊不是学术而是媒介,它要尽可能去吸引更多的人。所以,如果你写的东西在你所属的领域中,就你自己懂,那么,我们推到极致来看,一本学术期刊如果总发这样的论文,长久下来,就没有人愿意去读这本期刊了,没人读,期刊就没影响力,没有影响力,期刊也就办不下去了,把道理推到极致来看,情况就是这样的。


pexels-photo-1050297.jpeg

  学位论文可以是分析式的;期刊论文则需要论证,既需要有资料的考察、考证,也需要有逻辑上的论证。学位论文可以是描述式的,它可以描述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但期刊论文不可以停滞在描述的环节,而是要在描述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比如,我经常对人文科学就是传统的文、史、哲,再加上艺术这门学科的人说,不能把学术研究的过程当成论文本身,这是典型的分不清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的行为。有的人反对我说:“老师,我要是不去描述,不去评论,那应该怎样研究它呢?”“首先,要看懂才能去研究。”他说。我说:“对!说得没错!”然后他说:“那您为什么还说我不能写成这样的呢?”大家听了以后,感觉这位同学的观点跟我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吗?在我看来没有矛盾。因为他说的是他必须去做这个工作,然后他才能去写。我说的是你可以做这个工作,但是做完以后要写,你的工作是研究、讨论、分析、评论、赏析这个作品,这是你的研究过程,但是你在做完研究工作后要有所发现,你的发现才是论文中应该写的东西,而不是把你的赏析过程写到论文中。很多人分不开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的原因,在于他们误认为把研究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学术论文了,他们认为把对这个作品的解读、赏析和评论的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学术论文了,其实这只是你做学术研究的过程,论文应该写你研究的发现而不是研究的过程,所以这位同学的观点跟我的观点并不矛盾。


pexels-photo-938959.jpeg

  学位论文可以写得很高、大、上,期刊论文不讲究高、大、上。针对“高、大、上”,我提出了一个“小、真、实”原则。小,是指写的东西不能很大,因为它只是一篇期刊论文,它的容量没有那么大,一定要写小。真,是指研究问题要具有真实性,很多人写假问题,但是他自己意识不到。另外,你要有真情实感,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有情怀,要有关怀在里面,要有真情实感,很多人都遗漏了这一点,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是死的,而不是鲜活的。实,是指论文一定不能写得虚无缥缈,一定要写成实实在在的内容,尤其是文学、艺术、哲学领域的作者要特别注意,一定不要把论文写得虚无缥缈,貌似高、大、上,实则除自己以外,别人都看不懂你想表达什么,因为学术论文讲的是实实在在。有一次,一位同学拿着一篇刊登在他们领域中权威期刊上的论文给我看,作者是个著名大学的博导,我看完这篇论文后,我说我看不懂,他说他也看不懂,我就问他,那你让我看什么?他跟我说这篇论文已发表了,还是发表在A类期刊上面。我跟他说,你把论文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然后投稿试一下。大家都看不懂的文章,你怎么去发表?研究哲学的人比较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论文中,如果不列上20个哲学家的名字,不写入10个以上的理论,他们就认为自己的论文写得不好,这是一个写作误区。学术论文尤其是期刊论文不应该写得虚无缥缈,一定要写得实实在在,哪怕你的论文中没有理论,也不影响它是一篇学术论文。因为论文好不好,与文中有没有理论基本没有关系,它跟你的论证过程有关系,跟你所用的理论无关。

  为什么期刊论文尽量不要写得高、大、上,并不是说高、大、上的论文就不能发表,这里有一个特定的条件。比如,在艺术学科中,国家提出一个新的东西,比如前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就蜂拥而上,都去研究这个新的东西,那么,我想说,当你去写这个新东西时,它就已经过气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期刊论文不能写得很高、大、上,因为在你写的时候,一些大专家早已经写出好几篇关于这个新东西的论文了,它已经不值得再去写了,除非你真的能够出“新”,但是这种难度比较大,所以不能去追求过于高、大、上的东西,因为你不具备高、大、上的条件。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屁股决定脑袋,在写论文这件事情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具备高、大、上的身份,就不要写高、大、上的东西,你是驾驭不了的。


pexels-photo-630839.jpeg

  我们来看一篇论文《“设计概念”对我们隐瞒了什么?》。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主流的描述与设计者的体验是没有关系的,主要讨论的就是设计概念导致了概念设计的矛盾,有点儿拗口。我们看一下小标题———“我有一个设计概念”。这是一个设计现象,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有一个设计概念”,作者紧接着讲到实践和研究中关于“设计”这个概念的差异,然后探讨了这种差异背后的一些内容,讨论了矛盾的原因在于,当我们使用设计概念时,采取的是与设计师的体验无关的一种外部立场的方式。

  再看《“香格里拉”再生产———一个“希望世界”现世化》这篇论文。首先是从文学作品中香格里拉寺院的出场开始,作者简单讨论了“香格里拉”到底是怎样演变成现在一听“香格里拉”这个词就有一种好印象的过程,香格里拉酒店也许是因为叫这个名字,所以特别红火,原因是什么?作者在文中也讨论了宗教,因为“香格里拉”是一个寺院,通过讨论宗教过渡到文化,然后从文学作品过渡到电影,从电影再过渡到旅游,这是作者论文写作的一个过程。文章最后一部分的“藏传世界”是最有意思的,大家可以下载这篇论文仔细地读一读,文章的内容很好玩、很有意思,因为文章所介绍的东西跟我们印象中对“香格里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它给了我们一种不同于常识判断的体验。文章中说:“从一个绝望世界进入一个日常世界,然后慢慢地成为一种乌托邦,成为一种希望世界。”我们头脑中对香格里拉的印象就是一个希望世界,事实上,叫“香格里拉”的这个寺院是一个绝望世界,它是怎样经由日常生活、日常世界变成一个希望世界的?这就是作者在这篇论文中整体讨论的内容。

  接着看下一篇论文———《对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异同的分析》。这篇论文非常专业,但是为什么也能成为一篇好论文,原因非常明显。中国音乐学家沈知白先生对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所生成的12个音,用表格的方式比较了它们的异同。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是完全一样的。根据该论文前面部分的讨论,从沈知白先生的研究开始到现在的很多研究,如果按照这样判断,两者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位作者发现两者是不一样的,作者在文中讲到“深入思考,问题并非如此”。接下来,作者又对此进行了看法的讨论,指出两者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这部分可从作者对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异同的分析中得知:在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律中,三分损益律所生出的十二律,与五度相生律上行五度所产生的律,是完全一样的;而五度相生律下行五度所产生的律,在三分损益律中是没有的。我读这篇论文就像读天书一样,因为我不是专门研究音乐的,我弄不明白作者到底在干什么。但是,我们研究学术写作的,有一个特别神奇的本领,虽然我看不懂作者在研究什么,但我能知道这篇论文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观点,有没有自己的发现,我不需要知道他到底在研究什么,但他的问题我都能识辨。


analysis-1841158_1920.jpg

  《理性分析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差异》这篇论文是做乐谱分析的,论文开头就写了问题探讨的相关背景,讨论了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起源是什么。对于文章中“可感”与“不美”的概念,我们也已简单地说明了。在很多时候,你的主观感受跟乐谱分析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论文中所说的乐谱与感受的差异是作者的研究起源,理性分析与感性分析是文章的切入点。文章通过一些案例,证实了主观感受和理性分析是不一样的。文章除了通过一些案例来论证,也做了一些乐谱分析。比如,作者提出“感性是音乐美学核心的关注点”,但是很多人遗忘了音乐是感性的,就像很多人遗忘了美术是感性的,这是作者研究的最后一部分。

  《师徒名分缺失状态下的利川“肉连响”舞蹈的传承方式变迁》这篇论文的标题很长、很拗口,从编辑的角度看,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的。这篇论文有点像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论文的风格,这种风格的论文特别强调现场感。如果是一个历史类的选题,那一定要把读者带入历史现场;如果是现场的一个选题,一定要把读者带入所讨论的情景里。这种作品的研究特别强调这一点。这篇论文比较了历代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方式,他发现在三代人的传承中,不仅传承方式不一样,而且对于同样都是叫作“肉连响”的舞蹈类型,三代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者在这里做了比较。再比如,作者的结论是最有意思的,作者说,在传承策略问题上,有人认为,师徒传承和亲缘关系传承是最合理的两种传承方式。在某些领域,还有很多人认为必须是师徒制,手把手教才行,机器化大生产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business-2717427_1920.jpg

         作者认为,这种判定方法本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与流变发展的真实细节和关键细节是很难重合到一块儿去的。因为三代人对这个东西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判定方法本身就有问题。作者最后给我们启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有没有忽略一些事情?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当前,这在我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它在传承方式上到底应该怎么去做?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它可能就真的会成为遗产,而不能被传承,这是这篇论文的价值所在。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