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大学生提供公益查重
                                       学术交流一站式服务平台!
论文查重团购区
  • 知网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知名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PaPer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外语/小语种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其它品牌论文查重团购系统
  • 高校论文排板模板查重
新闻详情

硕士怎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这篇论文给出了答案!

发表时间:2022-01-19 10:46作者:paperuser来源:www.paperuser.com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朱志勇等人在《教育学术月刊》第二期发表了一篇论文《“挣扎的尘埃”:研究生学术热情变化的个案研究》,讲述了一位硕士研究生学术热情经历了萌发、建立、衰退、调适、幻灭五个阶段。68最后一阶段的“幻灭”让笔者震惊。学术热情的幻灭,也意味着学术成长内力的削减。此文引发研究者陷入深思“研究生阶段是学者学术成长的起点,更是学术成长的关键期,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受什么因素影响?”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文献综述显示,不少有关学术成长的文献,其共性是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学术大师的学术成长历程回顾性总结。学术层面系统深入探讨研究生学术成长的相关研究不多。已有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上一般都是泛泛地指研究生,专门探讨某一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较少,欧锦雄探讨了法学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研究内容上,有学者探讨研究生学术成长策略。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多是从某个角度去探讨。陈忠卫、涂思雨从互联网的角度探讨了其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影响。蒋凯从学术前沿讲座的角度探讨了其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作用。隋允康从学术导向的角度探讨了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作用。章琳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研究生学术成长。概括而言,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互联网、学术前沿报告、导师、学术文化。综上所述:全面系统探讨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全面探讨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因素有哪些?

  

微信图片_20220119104711.jpg


  有关学术成长概念的界定较少,如何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较为困难。谭寨璐指出“研究生学术成长主要体现在学问、技能、探索精神、创新成果、学德学风等方面”。44学术成长包括研究者在学术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全方位成长。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一位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是复杂的议题,也缺少客观

  统一的量表。论文质量与数量是衡量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本研究基于论文发表的角度来评判研究生的学术成长。

  论文的数量容易量化,但是如何评价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多数高校普遍的一个做法是通过刊物的级别来直接判定论文的质量,即“以刊评文”或“以刊代文”。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是当前教育学领域普遍使用的两大论文评价指标。尽管以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作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存在争议并饱受诟病,但是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依然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能接受可行的快捷判断文章水平的标准。因此,本研究将文章发表的级别作为判断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依据。已有研究显示硕士研究生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南大核心论文的比例较低。本研究中将能否以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或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评估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依据。此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发展学术成长相关研究,实践层面上能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基于论文发表的学术成长层面,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的选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标准:一是在读硕士研究生,二是以第一作者发表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论文至少1篇,两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本研究发现符合第二条标准者较少,为增加研究对象,因此第二阶段,研究对象的选取放宽要求,将第一条标准改为:在读硕士研究生或毕业近3年的研究生(毕业近3年的研究生,其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文章)。

  抽样方法主要是基于上述标准的立意取样。具体抽样方法是方便取样,一方面研究者寻找研究者认识的符合条件的受访者,同时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发布“征人启示”寻找研究对象。受访者共计12人:4位男生、8位女生(处于对受访者的保护,不在表中呈现具体的性别信息);受访者多数是非211高校研究生;多数是在读硕士研究生。

  访谈的开展与资料整理。访谈时间于2019年3月-4月期间开展。每位受访者语音电话访谈一次。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会告知受访者所要访谈的主题,让其提前进行思考,并约定正式访谈时间。正式访谈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访谈的核心问题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有哪些影响因素”、“研究生期间发表了哪些论文,以及这些论文发表的过程”。更多的访谈是基于受访者的回答,研究者在访谈速记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受访者时间总共602分钟,平均每位受访者50分钟。所有访谈录音稿都转为文字稿。研究者先对每篇文字稿进行分析,然后将文字稿导入NVivo中进行编码分析。

  本研究严格遵循学术伦理。所有访谈都是基于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明确告知了其研究目的。受访者都进行了匿名化以字母代替。为了避免透露过多信息,因此没有呈现每位受访者的对应性别。访谈的录音也都征得受访者同意。在研究结果呈现部分,研究者也尽量避免呈现相关诸如导师姓名等信息。

  

图片


  

图片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导师、是否考博、个人学术兴趣与主动性、学校、家庭五个方面。

  

图片


  (一)导师影响

  1.导师任务驱动

  课题任务分工、读书研讨例会、研究团队参与、外出培训学习是基于导师而展开的,这是进一步形成学术氛围的重要路径,尤其是促进师门学术氛围的营造。

  (1)课题任务分工

  课题任务驱动促使研究生学术成长,在这个驱动的过程中,导师起着引领的作用。研究生入学时学术能力较弱,导师的引导和培养对研究生的学生成长起着鹰架教学的效果。研究生学术成长是渐进性式的,随着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导师课题任务驱动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受访者A:导师的意思是核心期刊都不让投了,你投就得投C刊,有的时候要求能不能考虑国外的。那个时候就感觉这个任务升级太快了,真有点扛不住了。受访者A用“出力长力”来形容这个成长的过程。

  (2)读书研讨例会

  读书研讨例会(以读书分享汇报、论文写作研讨汇报、研究方法研讨为主)具有常规性、集体性、师门性、任务性的特点。只是不同老师侧重点不同,对于研一的学生,老师一般侧重于让研究生读书,比如经典的著作等,先夯实基础,尤其是对于跨专业过来的学生而言,大有裨益。受访者J:一周会开一次例会。然后每周要报告自己的情况,因为每个人都要讲自己这一周做了什么,所以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严格的。就是你这周论文写作必须有进步,或者进展到哪一步他都要知道,所以我们每次开会还是觉得有些压力的。其中,读书例会、论文写作例会居多,专门针对研究方法进行研讨的较少。无论哪种形式的例会,其发起者、主导者是以导师为主,也具有很强的任务驱动式特点。

  (3)研究团队参与

  参与研究团队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比如研究团队参与对K对学术成长的影响:写报告也是论文的训练,训练的是逻辑思维,无论是写文章也好,它都是培养的你一种思维。参与研究团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研究生不仅可以跟着导师学习,也能跟着团队里其他成员学习,研究团队的参与扩大了研究生的学习对象。正如受访者H表示:参加这些学术的研究团队,不仅是跟导师学习,还会跟研究团队的一些其他教授学习。我觉得他们对我的成长影响也是挺大的……你发现他们在谈论过程中,你不说话也会学习到很多的东西。

  (4)外出培训学习

  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一环。最近几年有关研究方法类的培训日益增多,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培训方兴未艾。由于导师能力所限,或者学校课程满足不了研究需要,一些导师会外派研究生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受访者E:导师派我们出去学习,学了之后他让我们回来做报告,比如说我学了结构方程,我在外面培训了三天,回来我就每周给师门……分享给大家。我学了什么之后,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给大家讲出来。外出培训学习不仅仅要自己学习,回来后还要带领大家一起进步,这是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因此这是一个自己成长同时带动大家一起成长的过程。

  2.导师亲自指导

  导师亲自指导,既包括课题任务分工、读书研讨例会、研究团队参与三种情况下的指导,又包括非上述三种情况下的学术指导。比如有些导师并无课题、也无团队,也没有组织集体性的读书研讨例会,但是对研究生的其他形式指导还是存在的。将导师亲自指导单独列出来,是在研究中突出导师指导的重要意义。受访者E:记忆特别深刻,当时真的是有一个通宵,我在宿舍做数据模型,我与导师是电话联系,他远程指导我测试……老师凭着他的经验和一些功底来指导我,那个时候老师帮助蛮大。

  导师的学术指导涉及面较广,包括研究选题、研究方法、论文框架、论文逻辑、论文语言表述、论文投稿,等等。尤其是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论文反复修改,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历程。受访者J:每次写完文章,我自己感觉有些问题,感觉不太顺,但是导师一读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写。慢慢培养我们以后知道怎么去下手,怎么去改这个文章。

  此外,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研究生的鼓励及期待,而这种鼓励和期待进一步激励着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受访者C研二期间有些消极懈怠,导师一次和她说“你写了这一篇(文章)就不再写了吗?”,这句话令其至今印象深刻,在导师的鼓励下,受访者C觉得“不想让我导师失望”,继续努力从事论文写作。

  3.导师个人特点

  导师的个体特点主要体现在学术威望和行政职务上。学术威望是指导师如果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其本身就会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着榜样师范的激励作用,研究生会自觉提高自身的学术要求。这一点在受访者C身上得到很好体现,用受访者C的话说是“我一直很崇拜她”。学术威望和行政职务在有些导师身上是同时并存的,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着一种无形的影响。受访者I认为自己的导师兼备学术威望和行政职务,这对其学术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其表示:个人把这些关系看得很重要,就是我认为我是导师的学生,我不能给老师丢脸。为了不给导师丢脸,受访者I提高自我要求,从而促进学术的成长。

  (二)考博因素

  考博对学术成长最直接的影响是发论文、多发论文、发高质量论文,以论文为载体促进学术的成长。受访者A:“你如果想读博的话,你起码得发点看得过去的文章”。一则,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是一些高校招收博士报名的基本门槛;二则,论文的质量与数量也是报考者向导师证明自己学术水平看得见的材料,正如受访者H所言“你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你怎么能证明人家会接受你呢”。

  不管受访者本人的初衷是否为了读博士,但是一旦受访者在硕士期间发表了高质量论文,比如核心或C刊,尤其是连续发表了2篇之后。即便其本人还没决定是否读博士,外界会有人认为其适合读博士,进而促进了其后续计划读博士的可能。受访者F:硕士你发了两个(C刊文章),好多人都会说,你可以去做博士,你应该去做博士,你是做博士的料子。我觉得就很多这种声音,不去做博士就觉得对不起他们一样,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那两篇论文一样。

  论文对考博的重要性是受访者的共识,但是考博士是论文发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关系。尽管多数受访者表示发论文是为了考博士做铺垫,增加学术成果筹码,但是也有受访者明确表示发表论文并非纯粹只是为了考博。受访者E表示:我最开始写文章不是为了考博,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生,不管以后读不读,在这三年期间没有一篇代表性作品的话,我觉得比较空虚的。受访者K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使我不考博,那篇论文是一定要写的,至少研究生期间要出点东西吧。至于为什么要发篇论文,受访者K的观点“算是对研究生期间的一个交代”代表了部分受访者的心声,也有受访者表示发论文是学校的规定。

  (三)个人因素

  1.学术兴趣

  学术兴趣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内在动力之源。对专业是否喜欢、对研究的主题是否感兴趣及是否认可,影响着学术兴趣。受访者B当前研三,虽然研究生期间发了好几篇北大核心文章,但是当前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了,认为自己的专业比较空洞而且不好找工作,现在不写论文不看书,其表示“不喜欢就不想做”。不喜欢就不愿意做,反之喜欢就愿意做。受访者A表示“如果我觉得我有兴趣,这个研究也有意义,我特别有精神头”。受访者A认为真实的研究问题才有意义,如果研究的问题是伪科学而自己又不得不做,则会严重削弱自己的学术兴趣。

  一旦学术兴趣衰退,学术热情会削弱,学术进步的速度会放缓,甚至是停滞或放弃。即学术兴趣影响着学术热情、学习投入,而学术热情和学习投入又影响着学术成长。受访者I:我如果对那个东西没有兴趣,我不会投一分的时间在上面,但是我对这个东西我感兴趣的话,我可能不吃饭,我晚上甚至去熬夜一两点,我都要把这个事情给干完。受访者D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只有喜欢,你才能一步一步继续下去,如果你不抱有最初的执念和这一个行业包括学科的热情的话,对你来说是一种负担,何谈进步呢?”。

  2.学术主动性

  (1)提升自我要求

  一些受访者对自己有一个内在较高学术成长要求,而这种自我要求又与受访者不服输以及坚持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联系。受访者L:就是因为我不服输,就是因为我不想满足于现状,我现在已经在这边了,那我为什么不能往更好的层面去发展,更跳一个平台呢?不服输的比较对象,可能是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挑战,也可能源于研究生面对学术困难时所体现的不服输,也来源于与周围同伴的比较、竞争。受访者A:我这个人比较不服输,就是遇见困难的话,我是肯定会想办法自己克服。受访者E:你会发现别人都在学习、都在进步的时候,自己也不敢懈怠,所以我觉得这个力量也很重要。比较、竞争,亦或是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这种不服输的无形力量推动着部分研究生学术的进步。

  (2)更大力度学术投入

  整体而言,受访者学术成长比较鲜明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学习的投入,具体划分为时间、空间、人脉三个维度。利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论文写作中。学习的投入也体现在学习场域空间的扩展。一些受访者会主动去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参加一些专业性的培训。学习空间的扩展也体现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有受访者会在一些专业的学术微信群、QQ群咨询学术问题或者获取学术资源。受访者E:我搜索结构方程式,然后出来很多群,我尝试一下,加进去就可以问……通过这些学术群你会发现很多人会热心帮你解答。学术的投入也体现在通过多种渠道结识一些老师、博士生、编辑等扩展学术人脉资源。这种人脉资源本身就能带来学术信息,尤其是一些同年龄段的小伙伴形成学习共同体,能在其学术能力、学术兴趣等学术成长方面的道路上发挥助力作用。

  (四)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比较宽泛的概念。虽然导师对学生学术成长的影响也是学校影响因素的范畴,但是因为导师的影响较为突出,所以在前文单独列出。如下学校因素专门是指排除了前文导师影响因素后的其他学校相关影响因素。

  1.奖学金吸引

  很多受访者表示奖学金是其发表论文的激励因素之一。发表论文,尤其是高质量论文,对获得奖学金加分大有裨益。受访者G:我就觉得我比较俗气,读研究生,就是你论文发得多,到时候加分比较多,加分高的话,可能就拿的奖学金的级别要高一点。有趣的是,好几位受访者提到发论文是为了奖学金时,觉得为了钱而做学术比较“俗”,受访者G认为“因为有时候会被别人扭曲观点,或者和自己所学的教育的本质这些东西不太一致,觉得读书的目的不单纯”。

  2.课程影响

  研究生阶段的一些课程对以论文发表为主的学术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开设了论文写作之类的课程,或是非论文写作课程,但是任课教师讲述论文写作相关议题,或要求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受访者D:上某老师的课,他天天就是跟我们说要发论文,要写论文。课程中任课老师对论文的强调在思想上帮助研究生树立了写论文发论文的重要性。受访者F:老师会教你方法,让你写,交一篇文章,研一上学期对论文、对知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几位受访者表示当前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或开设,有关研究方法的学习不足,需要研究生自己出去参加培训学习或者买书等形式自学。

  (五)家庭因素

  受访者中提到家庭因素的不多。有两位受访者重点提到了家庭因素,这两位受访者都考上了博士,但是家庭因素对两位受访者学术成长的影响形式差异很大。一位受访者的父亲对其有很大影响,不仅叮嘱其认真学习,甚至作为非专业人士帮助其上网查询哪些期刊容易发表,所以这位受访者特别指出其父亲对其学术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另外一位受访者的父母是农民,并不支持其读研究生,受访者E:在读研期间,我知道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求学机会,虽然我跟我父母抗争了,他们最后也屈服了,所以我就把这三年很宝贵,因为我没想过读博,所以我就觉得研究生这三年要拼命像一个博士一样的去学习。

  四、讨论(一)学术环境是培育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条件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一位硕士研究生,放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下两三年后可能会结出不同的学术果实。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因素既有个体内在的学术热爱与志向、研究主题认可、考博倾向等主观能动性元素,也受到导师指导、家人支持、奖学金吸引等外在学术成长生态环境的影

  响,尤其是师门的学术环境。朱志勇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学术热情的消解既有“内在精神”缺失因素,也包含对现实因素的妥协。75本研究中发现,导师任务驱动、亲自指导,以及导师个人的学术魅力都为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创设了优良的小范围外在生态条件,导师可以说是扮演着研究生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园丁角色。比如,导师尊重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外派学生外出参加培训,参加什么类型的培训离不开导师的指导,而学生外出参加培训既有导师的外力任务驱动也有自己的内在上进需求,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积极上进的学术环境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产生一种激发力。研究生参加完培训后,又以小老师的身份在读书研讨例会等形式下进行知识的二次培训,带着整个课题组或研究团队、或师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并在学术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师生互动

  “导师的有效指导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表明导师在多数研究生学术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左右,正如受访者A所言:我有时候也回想,我就是觉得如果把我的导师换成另外一个人,以我这个懒散的性格,肯定在研究生阶段没有什么提升,这是发自肺腑的。但是不是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了导师的影响,也有受访者指出可以忽略导师的影响。没有突出导师影响的受访者,其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自己就有着很好的学习规划和较强的执行力。因此,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有的导师尽职尽责指导学生成长,也有导师因为比较忙,可能客观上无暇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尤其是兼有行政职务的导师。如果与研究生接触比较少,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影响效果可能就会降低。导师是否有行政职务不是影响对研究生指导的关键因素,因为也有受访者的导师虽然兼有院长行政职务,但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影响巨大。所以导师影响的关键点在于导师能否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负责,即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如何。

  (三)主观能动性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主观努力是研究生学术成长普遍的特点,也是最核心的要素,其他要素通过主观努力发挥作用。以导师的影响因素为例,正如受访者H所言:导师只能说给你提出一个方向,告诉你一些研究的点,然后带着你一起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如果具体到细枝末节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还是要靠自己去慢慢探索。导师的作用虽然关键,但是导师不可能代替研究生的成长,导师主要起着指引的作用,即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应遵循“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身”的原理。学术主动性层面,无论是学习时间更多的增加、学术空间场域的扩展,还是学术人脉资源的积累,背后都体现了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主观努力。比如有受访者主动去其他学校听讲座、主动蹭本校其他老师课程并与其搭讪交流、主动下载一些学术群里的课件资源等,这些行为并没有人强迫其去做。正如受访者L所言:其实老师如果说给我指定必须这么做,我也可以。即使他不给我规定好这个东西,我自己也会主动地去做。

  再比如家庭影响因素层面,有受访者的父母支持其学术发展,有的受访者父母则反对,但是只要受访者其本人对学术发展有着强烈的追求,最后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积极、自发、主动是很多受访者身上学术成长的共同特质,这也是他们能发核心期刊的原因之一。外因固然重要,但是外因会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内因,尤其是个体的主观努力。即便外界的学术成长环境不利,在一个非211或985院校,导师学术也不厉害,但是个体也能够主动去克服困难,自己去创造成长的条件。受访者I:到了研二上学期,就是快期中、期末的这个时间段,我一个月我不写点东西出来,我就浑身觉得整个人都是发慌的,我就是想写一点东西出来。不管是导师的任务驱动、奖学金的物质吸引,还是考博的外在需求等,“让我写”转变为“我想写”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关键转折点。

  五、建议(一)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

  研究生阶段,导师是研究生学术成长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多数研究生进入学术领域的引路人。尽心尽力指导研究生学术成长是导师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责,很多教师也兢兢业业在努力教书育人。但是现在教育学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导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结果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认真指导研究生学术成长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同时培养很多研究生学术成长更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学校往往对导师的日常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细则,学校主要是通过硕士论文环节来考核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往往得过且过,学生硕士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加上研究生指导工作对导师的激励较少,导师更愿意把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因此学术成长更多的是看学生自己的造化,能否尽心尽力指导硕士研究生往往会成为导师的良心活。有研究表明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走向劳动力市场为主,能走向博士阶段的较少。这种就业现象更加剧了很多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成长要求标准的降低,尤其是一些非985或211高校。因此,学校加强对导师的指导监管,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尤为关键,同时要提高对导师指导的激励,比如增加指导费用等。虽然学术成长对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要,但是导师要把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定位到何种高度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对于研究型大学,尤其是针对学术型硕士,应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性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有考博意向学生的指导。

  (二)激发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内驱力

  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提升,更是责任与使命的变化。本科生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更加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要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创造者。可以说,本科阶段是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到了研究生阶段学术能力开始“显山露水”,尤其是论文的发表开始成为很多研究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硕士研究生阶段是现在多数学者学术的起点,所以这一阶段能否顺利晋级学术圈尤为关键,几乎决定了后续的学术生涯发展去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科生阶段教师往往会手把手教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也可以通过教材有章可循。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集体教学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教育学领域,很少有高校专门开设教育学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学校没有论文发表要求、导师的督导又不严格,研究生对自身又没有太高的学术要求,其在硕士阶段可能就没有太大的学术热情,也很难有较快较好的学术成长。虽然外在的学术成长环境很重要,但是就本研究结果发现而言,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关键的因素还在于研究生自己的内驱力,虽然这种内驱力会受导师指导、家人、奖学金、考博等因素的调节。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其主观上愿意为学术而努力,是“我愿意做学术”而不是“别人让我做学术”或者“不得不做学术”,这种自发的内驱力体现的是对学术的认可接受与纯真热爱。45如果不是研究生自发主动的学术努力,即便其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了论文,甚至是核心论文,但是其也很难在学术的道路上有更高的造诣。

  (三)增加研究生阶段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类课程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尤其是研一阶段,虽然很多研究生入学前就知道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能力与论文很重要,但是真入了学,对于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论文还是很茫然。很多高校虽然也很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但是课程建设上比较落后,这个培养责任主要落在了导师身上。老师年复一年指导研究生学术成长,研究生以师门为单位聚集,导师之间缺乏配合,以致于导师在对研究生学术指导方面各自为政,颇为辛苦,而且研究生学术成长效率低下。以东北某高校教育科学学院为例,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很多是与本科阶段的课程是重复的,更多的是教学形式变化,由本科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讲教师评。除去心理学专业开设了统计学SPSS研究方法,其他专业几乎没有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类课程。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都普遍存在。这种课程设置在客观上制约了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为此,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高校教育学专业可以增加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课程,比如开设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SPSS统计与分析、AMOS结构方程、硕士论文写作、专业期刊论文导读等课程等。通过系列的系统课程学习,让研究生知道论文是什么以及研究应该怎么做。此举是班级授课,可以缓解导师单个师门单兵作战的辛苦,同时提高了整个学院研究生学术指导的效率。

  本文节选自《“我为什么能发核心刊物”: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作者:岳慧兰,教育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时松,教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索长清,教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戚务念,社会学博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原文刊发于《山东高等教育》2020年第6期。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略去了参考文献及部分内容,如有需要请查阅原文。仅作学术分享,如有不妥请联系后台。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